(资料图片)

“顺手买1件”是近年来网购领域的常见营销套路,这些“顺手买1件”的商品往往标注着高原价和低售价,这样的感官冲击很容易驱使消费者在“买到就是赚到”的心理下冲动消费。就像外卖平台的“凑单商品”、买菜平台的“低价换购”也都是采取了这种销售模式。

其实,这样的营销模式并非互联网电商的新发明。大家都很熟悉的商场收费台旁边的打火机与口香糖,便是“顺手买1件”的雏形。表面上看,它是经济学的营销手段,实际上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。不过,“顺手买1件”作为一种营销手段,无可厚非,使用得当还可以起到满足消费体验、提升购物效率的作用。然而,问题就出在一些不良商家的身上,很多“顺手买1件”的产品从价格到品质,都大有水分。

一方面是价格虚高,比如我们的记者调查发现,一款顺手价19.8元、标价488元的项链,在店铺的正常售卖价格只有29.8元。此外,还有的顾客遭遇到虚假发货。袁女士顺手买了促销标价 9.9 元 的连衣裙,后来显示在异地签收。一些店铺的客服表示,很多“顺手买1件”的商品来自于系统的自动推送,并非来自于店铺,这就进一步放大了商品的品质风险。更让消费者感到无奈的是,在结算页面无法了解到“顺手买1件”商品的生产企业、材质、评价等信息,这就进一步压缩了消费者进行理性购物决策的空间。于是乎,“顺手买1件”就成了“顺手坑一笔”,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、破坏了行业生态,还涉嫌价格欺诈、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等违法行为。

想要填平“顺手买1件”的消费陷阱,平台与监管部门都得守土尽责,各司其职。平台在加强行业自律、做好平台内商家监管的同时,也要大力探索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,比如七天无理由退货、“退款不退货”等规则,在放大消费者的“消费试错权”的同时,也是在收缩商家的套路空间;有关部门也应该以法律为弓矢、以现实为标靶,做到问题的精准打击、难点的各个击破,让“顺手买1件”不再成为劣质商品的藏污纳垢之地。

新闻链接:“顺手买1件”岂能随便“宰1刀”

“9.9元一件连衣裙,是真的吗?”近日,浙江宁波的袁女士对记者表示,8月3日,她在某电商平台上购物时,结算页面出现了“顺手买1件”的促销商品,一件连衣裙仅售9.9元。半信半疑的她决定下单试一试。然而,8月7日,袁女士发现,商品被寄到了另一个地址并显示已签收,联系平台客服才得知自己遭遇了店家虚假发货。袁女士发来的截图显示,“顺手买1件”推荐的商品,只能看到店铺名称、商品名称、价格、尺码和一张商品缩略图,其他如材料、评价等信息均无法显示。

主播:石之声

编辑:徐珂

责编:王潇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