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8月9日,王传福带领比亚迪实现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,成为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中国品牌,置身于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之中,王传福坚持“技术为王”,在新能源赛道上演“加速度”,成为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最佳注脚,也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品牌的力量。
比亚迪能走到今天这种高度,与集团创始人王传福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,既敢于抬头追梦,绘制绿色明天的蓝图,又能脚踏实地,专注于技术创新,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傲立世界潮头。
(相关资料图)
2003年1月,比亚迪收购“秦川汽车”,正式进入汽车行业。一时间,各种惊讶、质疑,纷至而来,认为一个做电池的企业无法做汽车。但王传福背负着巨大的压力,也并没有退缩,而是坚持把电池的技术和汽车的技术进行联动,开发新能源汽车、开发电动汽车,这也是比亚迪进入汽车业的初衷。
自2003年开始造车以来,在王传福的带领下,比亚迪凭借前瞻的视野、精准的战略、持续的技术创新,不断挑战不可能,实现了一个又一个“第一”,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。
王传福看重的“发展安全”,改变磷酸铁锂电池的缺点,大胆地尝试了“结构创新”——用厚度仅为13.5毫米的电芯组合为细长“刀片”,“刀片”横向拼接组成了动力电池包。这样一来,刀片电池电芯到电池包空间利用率提升50%,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50%,在安全、成本、能量密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。刀片电池具有高安全、长寿命、高续航等特点,不含镍、钴金属,通过行业最苛刻的针刺试验,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,几乎以一己之力把动力电池行业重新拉回发展正道。所以,“品牌,本质上是产品和技术积累起来的,最终还是看产品和技术。”
长期以来,比亚迪坚持DM混动与EV纯电“两条腿、齐步走”的战略,在不断积淀中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跨越式发展。2021年,比亚迪推出的超级混动系统DM-i,成为加速推进新能源取代传统燃油车的技术突破口,今天,DM-i技术依然是业内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。
凭借多年对刀片电池、DM-i超级混动、DM-p王者混动、e平台3.0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纯电动与插电混动两种动力核心技术的铺垫,比亚迪最终迎来了技术、产品和市场的同时爆发,新能源汽车行业首创分布式驱动结构---易四方和行业首个新能源专属车身控制系统---云辇,更加让人相信比亚迪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实力。
科研能力离不开科研投入。2021年,比亚迪研发投入为106.27亿元,同比增长24.20%;研发人员数量约4.04万人,同比增加31.52%。2022年,比亚迪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已达108.70亿元,同比增长107.69%。研发上的不断加码,使比亚迪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蓬勃发展。目前,比亚迪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3.8万项、授权专利2.6万项,肩负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构建“电动车治污,云巴治堵”的绿色大交通体系,助力实现双碳目标。
作为创始人,王传福既敢于追梦,又能脚踏实地,建立了比亚迪崇尚技术、善解难题、坚持前行的特质,在公司屡创辉煌的同时,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家的崭新形象。不管是从技术水准、品牌价值、供应链体系、市值体量任何一个角度考量,比亚迪已经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绝对的“领军人物”。可贵的是,企业仍然在坚持踏踏实实办实业、心无旁骛搞创造。
用技术创新,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这是比亚迪一直践行的品牌使命。诸多行动和成绩表明,比亚迪正在积极拥抱全球,参与构建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”的新发展格局。相信随着比亚迪在海外市场持续推进,凭借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厚积淀,足以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推上一个新的高度。
最后,以王传福的寄语作为结束:“当前,面对世界之变、时代之变、历史之变的滚滚浪潮,新能源汽车代表了绿色、创新、开放等新发展理念,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,契合了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’的战略部署。站在新起点,比亚迪将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,坚持用绿色技术和产业,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,为全球经济的绿色复苏贡献力量,走出一条从自主创新到全面开放创新之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