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种原发性的心脏病如心肌梗死、慢性心肌缺血、扩张型心肌病、肥厚型心肌病、心脏瓣膜病等均可能导致心力衰竭,还有一些病因也可间接导致心力衰竭如甲亢、糖尿病、病毒性心肌炎、高血压等。
(资料图)
劳累:过度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。
心律失常:心跳过快,尤其是房颤。
体液负荷增加:输液过多过快或饮食中钠盐摄入过多。
原有心脏病恶化:如冠心病病人出现新发的心肌供血不足,风心病患者出现风湿活动。
用药不当:如不恰当使用洋地黄类药物。
呼吸困难
心衰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,感觉上气不接下气。病情较轻的患者仅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,休息后可以缓解。随着病情进展,逐渐出现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,甚至有些人会在熟睡时突然憋醒,感到窒息,被迫坐起来才会好过一点,这种症状叫做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。
乏力、疲倦、心慌、头晕等
由于心脏泵血不能满足大脑、肌肉等组织器官的需要,心衰患者常常感到乏力、疲倦 、运动耐量减低、头晕等
双下肢水肿、腹胀、食欲减退
由于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,心衰患者常常会出现身体低垂部位如双下肢的水肿,出现胃肠道淤血导致腹胀 、食欲减退。
控制好血压、血糖、血脂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是心力衰竭常见的病因 ,控制好血压、血糖、血脂可有效延缓心力衰竭发展进展。
戒烟、戒酒、控制体重。
避免劳累、受凉、过饱。心衰患者应减少重体力活动,避免受凉及各种感染,避免饮食过 饱,以免加重心脏负担。
低盐饮食。心衰患者应当低盐饮食,推荐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 5g,少吃或不吃腌制品、咸菜、榨菜等高盐食物。
控制液体入量。心衰患者应当控制液体(包括水、汤、牛奶等)入量 ,根据个体每天排出液体量调整,基本达到出入平衡或负平衡 。
严格遵医嘱服药,不随意停药和更改药物剂量。心衰药物的调整需要专科医生根据心率、血压、肝肾功能等情况进行调整,心衰患者切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。